中醫骨傷學
一、A1題型
1.新石器時代已產生的外科手術器械為 ( )
A.曲針 B.小針刀 C.鈹針 D.砭鐮 E.青銅刀
2.首次記載用竹片夾板固定骨折的是 ( )
A.晉·葛洪《肘后救卒方》 B.南齊·龔慶宣《劉涓子鬼遺方》
C.隋·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》 D.唐·王燾《外臺秘要》
E.唐·藺道人《仙授理傷續斷秘方》
3.新石器時代已出現外傷科名醫 ( )
A.神農 B.黃帝 C.伏羲 D.扁鵲 E.俞跗
4.首次記載髖關節脫臼分為前后脫臼兩類的是 ( )
A.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》 B.藺道人《仙授理傷續斷秘方》 C.宋慈《洗冤集錄》
D.危亦林《世醫得效方》 E.王肯堂《證治準繩》
5.有一患者長時間步行引起第2跖骨骨折,問病因是何種外力 ( )
A.直接暴力 B.間接暴力 C.肌肉過度強烈收縮 D.持續勞損
E.拼力岔氣
6.有一患者自高處墜落,臀部著地,發生胸腰椎壓縮性骨折,問病因是何種外力 ( )
A.直接暴力 B.間接暴力 C.肌肉過度強烈收縮 D.持續勞損
E.拼力岔氣
7.損傷內因與下列何種因素關系十分密切 ( )
A.解剖結構 B.直接暴力 C.間接暴力 D.肌肉過度強列收縮
E.外感六淫
8.陳傷表現面色不華或萎黃、頭暈、目眩、心悸、手足發麻、心煩失眠、爪甲色淡、唇舌淡白、脈細無力者屬于何癥 ( )
A.血瘀 B.血虛 C.血脫 D.血熱 E.血滯
9.傷后外無腫形,痛無定處,自覺疼痛范圍較廣,體表無明確壓痛點,屬何種病機 ( )
A.氣虛 B.氣閉 C.氣脫 D.氣滯 E.氣逆
10.骨折后出現疼痛的特征是 ( )
A.脹痛 B.酸痛 C.游走性疼痛 D.放射性疼痛 E.直接與間接壓痛
11.脫位后出現的特征是 ( )
A.骨擦音 B.疼痛 C.異?;顒? D.畸形 E.彈性固定
12.痿證最主要的臨床表現是 ( )
A.筋肉攣縮 B.肌肉腫脹 C.肌肉萎縮 D.筋肌僵硬 E.肌肉疼痛
13.患處持續性劇痛,夜間加重,止痛劑不能奏效,并見精神萎靡,食欲不振,消瘦,貧血等,可能是 ( )
A.退行性骨關節病 B.良性骨腫瘤 C.先天性骨關節畸形 D.骨癆
E.惡性骨腫瘤
14.發病時患處僅酸痛隱隱,繼而疼痛加重,尤其夜間或活動時較明顯;全身表現為骨蒸潮熱,盜汗,口燥咽干,舌紅少苔,脈細數等,可能是 ( )
A.骨關節退行性變 B.良性腫瘤 C.骨癆 D.先天性骨關節畸形
E.類風濕性關節炎
15.對骨傷科來說,望診之首要是 ( )
A.望腫脹 B.望畸形 C.望形態 D.望神色 E.望創口
16.“捻發音”的檢查主要用在 ( )
A.腰肌筋膜炎 B.臀肌筋膜炎 C.腱鞘炎 D.腱周圍炎 E.滑膜炎
17.通過膝關節彈響聲主要檢查 ( )
A.骨折 B.脫位 C.側副韌帶損傷 D.膝關節半月板損傷 E.肌腱周圍炎
18.緊脈主病 ( )
A.氣滯 B.血瘀 C.骨折 D.胸痛 E.腰痛
19.芤脈多見于 ( )
A.血瘀氣滯 B.氣虛血瘀 C.出血過多 D.出汗過多 E.腎虛腰痛
20.弦脈多見于 ( )
A.損傷發熱 B.損傷瘀血 C.損傷劇烈疼痛 D.損傷氣虛 E.損傷出血
21.頸椎活動正常范圍是 ( )
A.前屈、后伸各60°-80°;左右旋轉各60°-80°;左右側屈各45°。
B.前屈、后伸各35°-45°;左右旋轉各60°-80°;左右側屈各45°。
C.前屈、后伸各35°-45°;左右旋轉各35°-45°;左右側屈各45°。
D.前屈、后伸各35°-45°;左右旋轉各60°-80°;左右側屈各80°。
E.前屈、后伸各35°-45°;左右旋轉各60°-80°;左右側屈各80°。
22.腰椎活動正常范圍是 ( )
A.前屈90°;后伸30°;左右側屈各20°-30°;左右旋轉各30°
B.前屈30°;后伸30°;左右側屈各70°-8°;左右旋轉各30°
C.前屈90°;后伸30°;左右側屈各20°-30°;左右旋轉各80°
D.前屈90°;后伸80°;左右側屈各20°-30° E.左右旋轉各30°
F.前屈30°;后伸30°;左右側屈各20°-30°;左右旋轉各30°
23.上臂的長度是從 ( )
A.肩峰至肱骨外上髁。 B.肩峰至肱骨內上髁。 C.肩峰至中指尖。
D.肩峰至橈骨莖突尖。 E.肩峰至鷹嘴
24.搭肩試驗用于診斷 ( )
A.網球肘 B.肩關節脫位 C.肱二頭肌長腱滑脫 D.岡上肌腱斷裂
E.肱骨外科頸骨折
25.回旋擠壓試驗Mc Murray試驗是用于檢查 ( )
A.膝關節半月板損傷 B.膝關節十字韌帶損傷 C.膝關節外側副韌帶損傷
D.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 E.膝關節游離體
26.臂叢神經牽拉試驗主要用于檢查 ( )
A.頸椎結核 B.環樞椎半脫位 C.頸椎病 D.肩關節脫位 E.頸椎骨折
27.拾物試驗主要用于檢查 ( )
A.髖關節疾病 B.小兒脊柱疾病 C.膝關節疾病 D.上肢疾病
E.小兒先天性髖脫位
28.抽屜試驗陽性說明 ( )
A.膝關節半月板損傷 B.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 C.膝關節外側副韌帶損傷
D.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 E.髕韌帶損傷
29.頸椎1-2 X線攝片時應選擇何種體位 ( )
A.正位 B.側位 C.左斜位 D.右斜位 E.開口位
30.側位觀察寰椎的位置,一般寰椎前弓和齒狀突前緣的距離 ( )
A.成人不超過1mm,幼兒不超過3mm B.成人不超過2mm,幼兒不超過4mm
C.成人不超過3哪,幼兒不超過5mm D.成人不超過4mm,幼兒不超過6mm
E.成人不超過Smm,幼兒不超過7mm
31.CT檢查頸部椎管,一般認為椎管狹窄的前后徑應小于 ( )
A.lOmm B.12mm C.14mm D.16mm E.18mm
32.磁共振MRI圖象上,表現非常低的信號強度的是 ( )
A.脂肪 B.髓質骨 C.皮質骨 D.肌肉 E.透明軟骨
33.在損傷后期治法的補氣養血法中,損傷血虛為主者,用 ( )
A.八珍湯 B.十全大補湯 C.四物湯 D.四君子湯 E.參附湯
34.臨床根據損傷部位辨證治療四肢損傷時,應選用 ( )
A.通竅活血湯 B.桃紅四物湯 C.復元活血湯 D.膈下逐瘀湯
E.血府逐瘀湯
35.扭挫傷筋,腫痛逐步減退之中期患者,外治宜用 ( )
A.消瘀止痛藥膏 B.定痛膏 C.雙柏膏 D.消腫散 E.三色敷藥
二、X題型
1.西漢名醫淳于意留下的“診藉”記錄了兩例完整的傷科病案是 ( )
A.墮馬致傷 B.金鏃致傷 C.舉重致傷 D.跌仆致傷 E.磋跌致傷
2.明·薛已在《正體類要》的突出貢獻是哪兩項 ( )
A.氣血學說 B.引經藥 C.用藥歌 D.三焦辯證 E.平補法
3.原始社會古代人己經能夠制作一些較精細的工具,如 ( )
A.曲針 B.金屬刀 C.骨針 D.石鐮 E.砭刀 F.鋸
4.《禮記》對損傷的診斷主要采用下列哪些方法 ( )
A.祝 B.視 C.審 D.察 E.瞻 F.撫
5.周代有了醫政的設制和醫療分科,醫生分為如下幾種 ( )
A.食醫 B.疾醫 C.瘍醫 D.獸醫 E.巫醫 F.牙醫
6.《禮記》將損傷分成下列類型 ( )
A.跌 B.傷 C.創 D.厥 E.折 F.斷
7.以下疾患屬于損傷的是 ( )
A.骨腫瘤 B.骨疽 C.骨折 D.骨癆 E.脫位
8.傷后日久出現納差,肢體疲乏,肌肉消瘦等病癥,應注意與下列哪些臟腑關系 ( )
A.肝 B.膽 C.脾 D.胃 E.腎
9.下列損傷中按受傷時間分類的是 ( )
A.內傷 B.慢性損傷 C.陳傷 D.閉合傷 E.新傷
10.在骨腰痛的治療中,要有整體觀點,必須注意與下列哪些臟腑關系 ( )
A.脾 B.腎 C.心 D.肝 E.肺
11.發生脫位時可出現特殊體征為 ( )
A.關節彈響聲 B.關節盂空虛 C.骨檫音 D.彈性固定 E.異?;顒?/p>
12.發生骨折時可出現特殊體征為 ( )
A.功能障礙 B.骨檫音 C.異?;顒? D.關節盂空虛 E.彈性固定
13.骨折的特殊癥狀體征 ( )
A.畸形 B.骨檫音 C.異?;顒? D.關節盂空虛 E.彈性固定
14.脫位的特殊癥狀體征是( ( )
A.畸形 B.骨檫音 C.異?;顒? D.關節盂空虛 E.彈性固定
15.骨病的特殊癥狀有 ( )
A.畸形 B.肌萎縮 C.筋肉攣縮 D.腫塊 E.瘡口與竇道
F.腫脹
答案:
一、A1題型:1.D 2.A 3.E 4.B 5.D 6.B 7.A 8.B 9.D 10.E 11.E 12.C 13.E 14.C 15.D 16.D 17.D 18.E 19.C 20.C 21.B 22.A 23.A 24.B 25.A 26.C 27.B 28.D 29.E 30.C 31.B 32.C 33.C 34.B 35.E
二、X題型:1.AC 2.AE 3.CDE 4.BCDE 5.ABCD 6.BCEF 7.CE 8.CD 9.CE 10.BD 11.BD 12.BC 13.ABC 14.ADE 15.ABCDE
|